晨曦微露,蘇墾漁業養殖基地的連片池塘如鑲嵌在田壟間的藍寶石,泛著粼粼波光。養殖隊長于保華踏著晨霧走來,鞋子上還沾著帶露水的塘泥,他熟門熟路地按下智能料倉的綠色按鈕,顆粒均勻的環保配合飼料順著管道緩緩落入水中,飼料里不含抗生素、無人工添加劑,是專門為魚蝦定制的“營養餐”。
“嘩——”水面瞬間炸開漣漪,數萬尾鮰魚聞聲聚攏,銀灰色的脊背在晨光中交替閃現,尾鰭掃過水面激起細碎水花,很快圍成直徑數米的“魚圈”,爭相吞吐飼料的聲響在清晨顯得格外清脆。待魚群進食正酣,于保華登上鐵皮漁船,船槳輕劃,驚得水下的對蝦不時躍出水面,銀亮的蝦殼折射出晨光,映得他眼角的笑紋都格外清晰。“你看這蝦,殼薄肉厚,彈跳力多足,鮰魚肉質緊實得能彈起來,這都是生態養出來的好東西!”
誰能想到,這片如今魚蝦共生的生態塘,曾是主打傳統四大家魚的“普通塘”。因缺乏差異化優勢,水產品溢價低,公司一度陷入發展瓶頸。2016年,公司引入肉質鮮美的鮰魚,大膽嘗試鮰魚對蝦混養,卻撞上了“天敵同池”的難題:鮰魚是肉食性魚類,按傳統養殖經驗,混養必讓對蝦遭滅頂之災。當時負責技術研發的王加鵬回憶道:“少養鮰魚,難有市場話語權;少養對蝦,對蝦標粗場就沒了依托,真是兩難。”
“鮰魚、對蝦我們都要!有困難就迎難而上!”公司上下統一了想法,技術團隊全力投入試驗。他們反復調整投放密度、錯開喂食時間,記錄的數據裝滿了三個文件夾。經過無數次改進、總結、提升,終于摸索出鮰魚套蝦的全流程養殖方案。更讓人驚喜的是,合理控制密度后,鮰魚會自然捕食體質弱的對蝦,再搭配少量濾食性魚類,竟形成了生態立體混養體系,讓原本的天敵打破對立,實現共養共贏的良性循環。前來收購的經銷商李治明當場切開一條鮰魚,指尖輕按魚肉,瞬間回彈,他笑著說“這樣養出的鮰魚肉質緊實鮮嫩,對蝦晶瑩剔透活力好,品質遠超傳統養殖!”
消息傳開,引得養殖戶紛紛跟進。鹽城養殖戶陳德明是第一批“追隨者”,他指著自家的池塘介紹:“蘇墾養殖模式太好啦,每畝能額外收幾百斤優質對蝦,收入一下漲了不少!”陳德明笑得合不攏嘴,主動當起了“宣傳員”,帶動周邊的養殖戶跟著搞起了生態混養。
如今的蘇墾漁業養殖基地,處處透著生態養殖的巧思:智能監測設備24小時實時顯示溶解氧、氨氮含量等核心指標,數值超標會自動報警;實驗車間里,對蝦幼體培育實現重大突破,育苗用水經過三重過濾、紫外線消毒,幼苗成活率提升至85%,徹底擺脫外購蝦苗依賴,從源頭把控品質。“蘇墾漁業”直播間里,主播提著剛捕撈的鮰魚、對蝦,現場用試紙檢測水質,剪開鮰魚展示無淤血的新鮮肉質,網友紛紛留言“看著就放心”“買給孩子吃踏實”。在江蘇農墾職工營銷大賽期間,“蘇墾漁業”單場直播訂單量曾突破1000單。
晨光漸盛,魚塘里的魚蝦依舊活躍,鮰魚擺尾激起的水花、對蝦躍出的銀亮弧線,勾勒出生態養殖的生動圖景。蘇墾漁業用敢闖敢試的韌勁,蹚出了一條“生態循環+科學管理+品質可控”的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產業升級之路。



